身為WTO、APEC等國際組織的成員,台灣有高度的經濟自由,遵循國際規模,對財產權有完善的保護制度。根據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(Heritage Foundation)與華爾街日報共同發布《2019經濟自由度指數》(2019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),我國在186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0名,較去年提升3名,於亞太地區43個經濟體中名列第5,優於日韓。
該報告之評比指標共12項:財產權、司法效能、廉能政府、租稅負擔、財政健全、政府支出、經商自由、勞動自由、貨幣自由、貿易自由、投資自由及金融自由。指標評比分數愈高代表自由度愈高,總分80分至100分評為「自由」(Free),70分至79.9分評為「大部分自由」(Mostly Free)。
今年該報告綜評我國經濟自由度為77.3分,屬「大部分自由」經濟體,在12項評比指標中,我國在「勞動自由」評比項目大幅進步,在「財產權」、「司法效能」、「政府支出」、「財政健全」、「貨幣自由」、「貿易自由」等方面,表現都較去年進步。
本次經濟自由度的評比結果更顯示,台灣在高度經濟自由化方面的努力已獲國際肯定。展望未來,我國政府將持續推動鬆綁,提升台灣競爭力。
台灣提供具競爭力的投資環境,國民租稅負擔率較日韓及大部分歐美先進國家低。自2018年起,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由17%調高為20%,並基於產業政策,提供合宜租稅優惠,有效稅率約僅13%~14%。為解決企業從事跨境投資及貿易活動所產生之重複課稅問題,我國積極與其他國家推動洽簽所得稅協定。我國簽署生效之全面性所得稅協定計33個,另海、空或海空國際運輸所得互免所得稅單項協定計13個。
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各國,台灣經濟體質相對其他新興國家健全具長期投資價值,且銀行系統的流動資金較充裕,經常帳盈餘、大量外匯存底、外債與平均債務額度低,都使台灣經濟體的基本價值更加突出,禁得起這場金融海嘯的洗禮。2019年9月,我國外匯存底目前全球排名第五,對外淨資產部位極為強健。而臺灣2019年8月本國銀行平均逾放比0.23%,低於合理上限2%,截至2019年3月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4.14%,高於合理下限8%,顯示對外支付能力良好。台灣因擁有巨大的經常帳盈餘,可吸收資金外流的衝擊,有助降低信心危機的風險。景氣下滑也同時醞釀下一波的成長,台灣經濟體質相對其他新興國家健全,加上兩岸關係和解,預期在景氣修正後,必能出現新的成長動力。
全球化的趨勢促使產業必須全球佈局,世界各國的資本市場在競爭力的考量下,爭相打開門戶,台灣也是其中快速開放的區域之一。下方為台灣利基條件成為亞太地區的籌資中心。
更多資訊請參閱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、 證券期貨局、 證券交易所、 財政部賦稅署及 中央銀行網站。